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欢迎访问淄博市信用协会!
当前位置:首页>>信用资讯>>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

“十四五”新征程,带你回顾三季度信用热点TOP10!

点击次数:128  更新时间:2021-11-11


图片


源点整理了三季度的信用热点事件

带你感受信用  胜似暖阳  


1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信用工作新要求

8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其中,会议强调,要加强金融法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深化信用体系建设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提出: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权责清晰、运转顺畅、保障有力、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大力提高执法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

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信用工作新要求

2

深化“放管服”信用任务分工

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李克强总理发表重要讲话,部署持续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信用任务如何牵头、分工?

3

信用示范区名单公示

9月23日,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和评审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组织对各地方申报的参评地区进行了评审,并公示了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济南、烟台、淮安等34个城市入选。

34城!带你走进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信用示范城市的“十个问答”

4

信用服务市场专项治理

7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召开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视频会议,部署推进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对未完成信用修复的信用服务机构失信案例和网络曝光的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线索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信息公示和失信治理,严肃查处信用服务机构借信用修复之名行骗、在线兜售信用评级证书等违法违规行为。8月11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关于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线索核实处理情况的公示》,将有关失信问题线索及处理情况公示。

严查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


8月11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关于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线索核实处理情况的公示》,将有关失信问题线索及处理情况公示。

信用证书,不讲武德?处理情况通报来了!

全国企业征信公示系统?

5

基础目录、基础清单征求意见

7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会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编制了《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征求意见

《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征求意见

6

征信业持续健康发展

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在总结近年来征信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规范与发展并重、机构监管与业务监管兼顾的原则,明确信用信息的范围,细化征信业务的合规要求,规定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法律责任,为依法合规开展征信业务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指引。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出炉!


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第11号公告。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使用外部评级的自主性,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

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


8月6日,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从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信用评级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强调优化评级生态,严格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督管理。

严惩买卖评级,遏制评级虚高!

7

市场监管多部新规出台

8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规定》《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等3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3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布施行,是市场监管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政策发布,关乎失信惩戒、信用修复……

8

地方信用立法稳步推进中

《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海南自由贸易港社会信用条例》相继公布。


地区立法名称施行时间
江苏《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2022年1月1日
海南《海南自由贸易港社会信用条例》2022年1月1日


多部条例过会、征求意见。


地区条例名称发布时间
江西《江西省社会信用条例》
(征求意见稿)
2021年9月27日
甘肃《甘肃省社会信用条例》
草案)
2021年9月27日
辽宁《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
(
草案)
2021年9月23日
陕西《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
(草案)
2021年9月28日
黑龙江《黑龙江省社会信用条例》
(征求意见稿)
2021年7月16日
湖南《湖南省社会信用条例》
(草案送审稿)
2021年7月15日
山西《山西省社会信用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2021年7月12日

信用立法“再下一城”,自由贸易港信用法规……

多省社会信用条例提交审议

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出台,明确信用状况认定!

山西省社会信用条例征求意见,地方信用立法继续加速!

9

信用经济加速布局

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方案》提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建信用经济试验区,推进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诚信建设,在市场监管、税收监管、贸易监管、投融资体制、绿色发展等领域,推进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创新。

创建信用经济试验区


9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示范点,不断拓展信用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场景,发挥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

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

10

重点领域稳步向前

招标投标:9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主体行为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就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各方主体行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加快推进招标投标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数据中心9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提出要加强数据中心类企业信用监管,实施信用承诺制,将企业承诺内容以及承诺履行情况纳入信用记录,作为事中事后监管依据。对不履行承诺的企业依法实施限制。

整治虚拟货币“挖矿”,加强信用监管


教育培训:9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办法》提出了建设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黑名单”管理制度。

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黑名单”,将建立!


海关企业:9月13日,海关总署署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对于失信企业的认定标准;失信企业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情形以及管理措施做了详细说明。

新版“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出炉!


专利代理:9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专利代理信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师实行信用积分制,根据不良信用记录予以扣减。同时设置附加加分项。

《专利代理信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个人信用积分标准出炉


农民工工资:7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经责令限期支付,逾期未支付的,数额达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数额标准的或者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极端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列入失信惩戒名单管理。

《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证券市场:7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提出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设诚信建设专门条款,建立资本市场诚信记录主体职责制度,明确市场参与主体诚信条件、义务和责任,依法合规开展资本市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

严打证券违法活动,加强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总 结



回顾三季度的信用热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地、各部门大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加强金融法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提出要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


多部门合力推进,《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征求意见,市场监管总局3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布施行地方信用立法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社会信用建设向新阶段转型的关键之年,期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信用监管、信用服务、信用经济等方面行稳致远。